3月17日,記者從江蘇省通信管理局獲悉,1292名不良信用通信用戶名下的4061個號卡近日被封停。在5年或2年的懲戒期內,這些不良信用通信用戶僅可保留一個手機號碼或固定電話號碼,其他通信業務一律強制關停,停辦通信產品新入網業務。這是江蘇首次實施通信懲戒。(3月17日中國江蘇網)
眾所周知,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,可總有人偏偏不信,做起自以為“無本萬利”的生意。帶上身份證到通訊營業廳,幾分鐘即可免費辦理一張手機卡,然后以每張50、70元甚至100多元的價格被人回收。這種輕松“賺錢”的好事,不知不覺中已經成為電信詐騙分子的幫兇。手機卡是電信網絡詐騙分子所離不開的一個重要犯罪工具,有的犯罪分子為了逃避打擊,都是通過購買別人開辦的手機卡,向受害人傳輸詐騙信息。
電信詐騙犯罪活動害人不淺,百姓不堪其擾,治理刻不容緩,依法源頭管控、堵住漏洞是關鍵。年初,省通信管理局、省公安廳聯合下發《江蘇省涉通訊網絡新型違法犯罪不良信用通信用戶管理意見(試行)》,決定自2月1日起,對不良信用通信用戶列入信用“黑名單”,實施2年或5年周期的分級懲戒。
出售手機號看似“無本”,實則出售的是個人的“信用資產”。一旦“信用透支”,辦理銀行貸款、乘坐高鐵、飛機等日常生活都會受到影響,可謂寸步難行。況且,現在手機卡都是知名制認證,犯罪分子利用自己開辦的手機卡從事違法犯罪活動,情節嚴重,觸犯法律的,也將會倒追開卡人的刑事責任。據公安部門介紹,從前期查獲的“非法開辦、販賣電話卡”的違法犯罪嫌疑人中,有不少是學生和務工人員。從中我們可以看到,“缺錢”是這類人群的一大特征,但一定要記住“君子愛財、取之有道”,財富得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,走捷徑輕松獲取錢財的套路往往都是騙局,最終只會以小失大,甚至誤入歧途、得不償失。
當然,杜絕“買卡盈利”行為、鏟除網絡詐騙土壤,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。既要建立健全“通信懲戒”等法律法規,依法嚴懲違法違規和失信行為,也要廣泛開展警示教育活動,提醒人們不要為了蠅頭小利,成為通訊網絡詐騙等犯罪的幫兇,更要全社會每個人增強防范意識,堵漏洞、建防火墻,讓網絡詐騙等犯罪活動無縫可鉆、無處遁形,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。(冰點/文)